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门话题 > 正文

热门话题

包含小度小度到利津浮桥导航的词条

hacker2022-06-29 01:19:33热门话题108
本文目录一览:1、浮桥的代表浮桥2、玻璃桥在哪里

本文目录一览:

浮桥的代表浮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的东门外,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在韩江之上,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名曰“康济桥”。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联而成,

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贡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赣州市三面环水,江面宽阔。建国以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折除,东河浮桥就成了现今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近千年的浮桥成为赣州市人的骄傲。这座800多年的浮桥,昂首屹立在贡江边,并与市内的古朴逶迤的古城墙、壮观秀美的八境台、雄伟沉重的涌金门一道伴随着赣江的涛声,造福赣州人民,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成为赣州市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被誉为赣州的一绝。1577年某个葡萄牙人自中国回国后,对江西赣县(即今赣州)浮桥倍加赞赏,说“全世界建筑工人应数中国第一”。让人引以自豪的浮桥。她不愧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见证、历史的缩影,更是古代勤劳的赣州人民智慧的象征。愿它能继续传承古今、造福人类。 山东在1987年就有了第一座黄河浮桥,发展到今天将近70座,在山东大约四五百公里的黄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桥。河南最早在与山东交接的濮阳市建设浮桥,此后山东人沿着黄河向上游进军,现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桥。同时,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桥。

与传统的浮桥不同,现在黄河浮桥上铺的是厚钢板,桥面平坦;承载桥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钢铁浮箱,浮箱叫承压舟;并排的浮箱之间,由拳头大小的螺栓相连接,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过。浮桥的承压舟是由专门的造船厂生产的,几十吨重的车辆过桥没有问题。另外,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或预报花园口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时,浮桥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陕甘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桥”。至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口公及僧文会助之,建石桥,长八十丈,翼以扶栏.郡乘邑志均载其事。关此浮桥,名太守王十朋记之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代朱褴也书记其略。如今,浮桥的两端桥头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中间一截桥身怅然面对正在拓宽的笋江新桥。伴随着浮桥的断塌,泉州名景之一“笋江月色”再也无处寻觅,只有几个残留的桥孔,在秋风中顾影自怜。

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桥,又叫笋江桥,长200多米,桥墩15座。听说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连在一起的倒影;而笋江桥下,16个桥孔都倒映着一轮皓月。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又有“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柳州地处柳江中游,江水穿城而过,将市区分为南北两岸,两岸的交通都依靠舟楫横渡。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年(1650年),南明晋王李国率兵至柳,为解决军需过河的问题,曾搭浮桥于南门下。这是关于柳州浮桥最早的文字记载。

民国以来,柳江上还搭建过几次浮桥,但全都命运多舛,它们不是被洪水冲垮,就是被强行拆除。直至解放后,1950年,柳州市政府拨款修建了一座新浮桥,一直使用到1968年柳江大桥通车后才被拆除。 40年来,柳江江面上的大桥层出不穷,而且一座比一座美观、大气,但是,在“老柳州”的心底,最美最亲的还是浮桥。那是有生命的桥,它见证了柳州人的日常生活,它随着柳州人的喜怒哀乐而荡漾,是秀丽江面上一道纯美的风景。

如今,作为交通用途的浮桥已经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年轻人对浮桥相当陌生,就连老人们的记忆也开始变得模糊。然而可喜的是,作为休闲用途的观赏浮桥现在出现在了柳江上,飞鹅路的车度码头、东堤路的滨江一带,新型的浮桥像彩带一样漂在柳江上,令人赏心悦目,为魅力柳州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现代浮桥应运而生。现代浮桥的主体称为浮筒,是由高分子聚乙烯通过大型机械设备加工而成。浮桥的构造和老式浮桥类似,但是在特点和功能上有很大区别:

1、浮筒主体之间无缝连接,稳定性好。

2、浮筒表面花纹设计,防滑。

3、材料稳定性好,防腐蚀、防UV、抗冲击性强等特点,适于常年置于室外水域中。

4、浮桥建成后无需保养维护。

5、现代浮桥主要功能不再是人们渡水的重要工具,更多的用于景区浮桥,观光走廊等。 南宋·翁卷诗《泊舟龙游》:未得桥开锁,去舟难自由。渚禽飞入竹,山叶下随流。忽见秋风喜,还成早岁愁。卧闻舟子说,明日到衢州。

这首诗记叙了行舟衢江夜泊龙游的所见所感。首句提及的桥为浮桥,横跨古镇茶圩与今驿前村。浮桥中设有活动桥板,有船舶经过,需移开活动桥板,船过后,恢复原样,以便行人通过浮桥。“未得桥开锁”,估计是暮色降临,为安全起见,不予放行。若是白天,货船经过需交纳厘金才能“开锁”放行。夕阳下,各种水鸟掠过江面,飞入江边竹林夜宿。第三句是倒装,估计是刮起了东南风,有降雨的预兆,可以避免旱情了。末句中的舟子即船工,告诉诗人,明天可到达衢州。

1969年,就在原浮桥的位置,虎头山大桥建成,从而让延续千年功德无量的浮桥退出了历史舞台。紧接着,龙游大桥落成,承载起大交通带来的大流量。而上游不远的汀塘圩又建起了大桥,为依旧拥堵的公路分流。如今,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水路渐渐显得冷清了。

玻璃桥在哪里

要玩玻璃桥那必须来湖南了,除了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此前的平江石牛寨景区玻璃桥早已运行;而石燕湖又正在筹建国内首座跨湖玻璃桥,据已有资料显示,湖南成为目前国内玻璃桥、玻璃栈道最多的省份。想看玻璃桥那来湖南肯定是不错的选择,以下详细介绍两座最有特色的玻璃桥。

一、石牛寨玻璃桥——国内最早的玻璃桥

湖南平江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湘、鄂、赣边界,寨上风光无限,寨下景色诱人。它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组成的石的世界,鬼斧神工,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玻璃栈道位于景区内的美人峰与大矛寨两段绝壁之间,是国内第一条高空玻璃栈道,其桥面是由在原有“好汉桥”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心跳指数】:桥身全长300米,横跨凤凰峡谷之上,位于200余米高的悬崖之间,整个桥面宽约3米有余。

【特色项目】:由于是在原有吊桥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因此继承了吊桥的特色,人行走在桥面上,由于受力不均匀会产生左右摇摆,走在桥上无比惊险刺激。人行走在桥上,同时可以俯览到内陆地区最大的丹霞美景。

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号称当前最长的玻璃桥。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又名“云天渡”,位于景区栗树垭和吴王坡区域内,为一座景观桥梁,兼具通行、游览、蹦极、溜索、T台等功能。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这座全透明玻璃桥的长度、高度,当属世界罕见。

【心跳数据】:主跨430米,一跨过峡谷,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

【特色项目】:桥面上建有世界最高蹦极台和溜索。

谁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

黄河 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长度 5464 km源头海拔 4800 m平均流量 1774.5 m³/s流域面积 752443 km²源头 青海省注入 渤海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饔玫娜嘶蚣�澹�拖窳⒃诨坪蛹ち髦械捻浦�揭谎�m浦�狡涫凳且痪奘��挥诨坪尤�畔慷蔚募绷髦校�且桓鍪�海�顺?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黄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形成地质构造史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之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与我国其他江河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黄河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情况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讯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开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干流设计引水能力已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亿亩,增长了8倍,其中宁蒙河套灌区、汾渭灌区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这3大片灌溉面积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区农业增产效益显著,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以上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许多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棉基地。

黄河下游现共修建引黄涵闸94座,引黄灌溉和抗旱浇地面积达3600多万亩,平均年引水量近10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沿黄20个地、市的百余县用上了黄河水。

黄河水资源利用范围,已从过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转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沿河兰州、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均以黄河为主要水源。农村2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也靠黄河供水得到解决。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岛)、引黄济卫(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共580亿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3%,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属较高水平。据综合分析计算,建国50年来,引黄灌溉、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亿元。

防洪历史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因此,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决口改道而带来的多个黄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称《禹贡》河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黄河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条古河道。

黄河水神与灵物的传说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

他们说,有个叫冯夷的人,被黄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天帝听说黄河危害百姓,就封冯夷为黄河水神,称为河伯,治理黄河。

大禹,是国人最崇敬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为世人所无限敬仰。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意义却在于:首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真正创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黄河历1400余年无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黄河河道也被世人认为是最佳的河道,并长期影响着后人的治河活动。

伴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有时也把大禹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郑州一带民间有《河伯授图》的传说,说是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继河伯之后的黄河水神。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阁,阁内塑禹王锁蚊像,而且站在阁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黄河。开封城东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铜像。山东济南龙洞山,旧名禹登山,传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九曲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梁山到台前的浮桥能不能通过

本报济宁8月6日讯(记者 李蕊) 为保障黄河安全度汛,7月31日梁山县黄河河务局暂时拆除了辖区内三座浮桥。8月6日,记者了解到,梁山境内的三处跨黄河浮桥已陆续恢复通车。

6日中午14时许,在梁山蔡楼村的将军渡浮桥渡口,记者看到一辆辆汽车正通过浮桥桥面驶往河对面。“浮桥拆了好几天了,今天上午才刚通车。”刚送完乘客返程的出租车司机冯师傅说,浮桥通了,去对面的台前再也不用绕道了。平时,乘客从梁山县城去对面台前县原本只需40多分钟的路程。浮桥拆除期间,往往需要绕上两个多小时。“拆浮桥是为了让黄河更安全的度过汛期,住在黄河边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冯师傅说。

“汛期以来,梁山境内的三处跨黄河浮桥已拆除过两次。”梁山县黄河河务局水政科科长王笃贵介绍,目前梁山县辖区内共有将军渡、京九、刘灿东三处浮桥,分别于1996年及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三处跨黄河浮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河岸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

“在黄河上架设浮桥很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特殊情况下,适时拆除浮桥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王笃贵表示,汛期在黄河架设浮桥,会影响黄河行洪。特别是调水调沙和防御黄河洪水期间,架设在河面上的浮桥会降低水的流速,从而影响河道行洪畅通。此外,浮桥也会延长洪水在当地滞留的时间,导致泥沙沉积。同时,由于浮桥都是架设在主河道里的,当水流达到一定流量时,浮桥的交通安全系数也很难保障。

历史上,黄河改道过几次?

黄河的河道变迁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

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

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

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见下图。

济南近来有哪些变化

近来,黄河下游凌情的发展不断受到各媒体的关注,记者在新年伊始采访了山东黄河河务局副总工程师毕东升。他说,黄河目前的凌情是十几年一遇的,但现在的黄河严格说来应该是"凌情"不断发展,而不是"凌汛"严重,这里面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他对记者说,凌汛是由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有时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产生凌洪,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这样则会造成漫滩,严重的还会决堤成灾。山东段作为黄河的入河口,最容易受到黄河凌汛的影响。在解放前后还曾经出现过因凌汛严重形成巨大冰坝而使黄河决口的情况,给当地造成过巨大损失。所以山东河务部门也是严阵以待,目前已经有45万人随时待命,而且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会做一次防汛实战演习。

细说黄河下游的凌情

2002年12月以来,受两次较强冷空气影响,黄河下游出现了两次封河。第一次降温为12月8日~13日,12月9日在垦利十四公里险工首先封河。12月14日封河最长10.25公里,封河上端位于垦利县义和险工一号坝上。随着气温回升,12月18日冰凌全部化开。

第二次从12月22日开始,山东省沿黄地区一直持续低温,其中25日菏泽、济南、滨州最低气温分别达-12℃、-11.6℃、-14.2℃,12月31日滨州最低气温达-15.4℃。24日凌晨,在河口地区出现本年度第二次封河,段数和长度迅速增加,至2003年1月3日,山东省黄河共封河73段长223.5公里,封冻最上首在菏泽市郓城县伟庄上延工程9号坝上0.5公里。封冻形式多为平封,冰厚3-10厘米,最大15厘米;立封河段冰厚一般7-15厘米,最大30厘米。据气温预报,未来几天气温仍然较低,凌情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黄河下游封河属正常现象,但由于本年度凌汛期间黄河流量只有28.6立方米每秒左右,加上每天向天津供水流量90立方米每秒左右,进入聊城位山闸以下的流量更小,河口的利津站流量在30立方米每秒左右。确保黄河防凌安全、向天津供水和黄河不断流矛盾很大,防凌调度十分困难。黄河防总根据凌汛前制定的防凌风险调度预案,加强了对防凌的水量调度。山东省河务局认真分析水情、凌情发展变化,认真调度涵闸引水,确保引黄济津的顺利进行和利津站流量基本稳定。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只要加强观测与调度,一般不会出现大的灾害。

根据黄河防总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山东省沿黄各级积极进行了防凌准备。全省共组织群众黄河防凌伍45万人,冰凌爆破队25个902人,冰凌观测组101个432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防凌技术培训;修订完善了黄河防凌预案;制定了引黄济津期间的防凌措施;检查落实了防凌工具料物。11月初省防指对防凌工作作了全部部署,此后省黄河防办5次下发通知,对防凌值班、冰凌观测、引水调度、浮桥管理、引黄济津等防凌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并多次派出人员到各地检查指导防凌工作。

目前,山东省各级黄河河务部门都加强了防凌值班,密切注视气温、水情、凌情发展变化,认真搞好冰凌观测和分析预测(河务部门每天参与冰凌观测和分析人员近700人),严格控制涵闸引水,加强对浮桥的管理,专业机动抢险队集结待命,做好了冰凌爆破和防守抢险的准备。一旦出现凌水漫滩、威胁堤防安全,黄河专业队伍和群众防汛队伍将及时上堤防守抢险,以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历史上的黄河凌情、凌汛状况

黄河下游凌汛在历史上曾以决口频繁,危害严重,难以防治而闻名。由于黄河下游上、下河段纬度的差异和河道上宽下窄以及气温,流量变幅大,从而构成了黄河下游冰情变化的复杂性。人民治黄以来,战胜了多次严重的凌汛,扭转了历史上五年两决的险恶局面。

据历史上不完全统计,自1883-1936年的54年之中,有21年在凌汛期发生决口,平均五年两决口。1951和1955年也因凌情严重,堤防薄弱,缺乏经验而造成决口。在1950-1990年的40个年度中有36年封冻(1952、62、65、75年未封河),其中有27年封冻至兰考以下。封冻最上首达荥阳汜水河口,封冻长度703km(1969年),最短的仅封至垦利十八户,长度25.1km,多年平均封冻长度317km,冰量最多达1.42亿m3(1978年),平均0.42亿m3;冰盖厚度,滨海河段一般为0.3--0.5m,兰考以上一般为0.1--0.2m;封冻日期最早在12月12日(1972年),最晚2月16日(1978年),平均元月3日;解冻日期最早元月4日(1989年)、最晚3月18日(1969年),平均2月24日;开河的凌峰流量一般是自上而下沿程逐渐增大,最大为3430m3/s(1957年利津站),在封冻的年度中一般是一次封冻一次解冻,部分年度中有二次或三次封冻和解冻。

黄河下游属不稳定封冻河段,冰情变化比稳定封冻要复杂的多,变幅大的多。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下游特定的地理位置,河道形态和气温,流量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河口河段纵比降小,受海潮的影响常形成栏门沙,一般河形散乱,流速较小,呈多股流入海,因此,冷季河道流凌后,大量冰块不能畅泄,容易插凌封河。黄河下游陶城埠以下,河道多弯曲,多处河段呈"L"、"S"形,水流经过这些河段时,由于河槽的弯窄、流向的顶冲、流势的紊乱等,造成流凌密集,易构成卡冰、壅水或封冻。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是由西南流向东北,纬度逐渐增高,造成上段河道冷的晚,回暖早,零下气温持续时间短;下段河道冷的早,回暖晚,零下气温持续时间长,相应的冰情变化规律是上段河道封冻晚,解冻早,封冻历时短、冰薄;下段河道封冻早,解冻晚,封冻历时长,冰厚。流量变化与冰情关系很密切,黄河下游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中期流量最小,小流量时正值低气温时段,容易封冻,封后水下过流断面小,开河时,上段先开,冰水齐下,促使下段水鼓冰开,形成"武开河",这时极易发生冰塞、冰坝等险情。下游冬季水量90%来自三门峡以上,三门峡水库凌期运用,可改变下游流量大小,根据近几十年对冰情的认识和水库调度的经验,一般说,下游河道封河时的流量500m3/s较为适宜,封冻期流量可控制在300-400m3/s之间,开河期要根据气温预报,考虑三门峡到山东河段的距离,注意掌握好逐步加大流量的时机。

凌汛的成因和危害有哪些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增多。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间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下段晚于上段。而且冰盖厚度下厚上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 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 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 水位增高。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

凌汛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水末端,持续时间较长,逐步抬高水位,对工程设施及人类有较大的危害。

其二,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解冻期。常发生在 流向由南向北的纬度差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其三,冰压力引起的危害。冰压力是冰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包括 由于流冰的冲击而产生的动压力,由于大面积冰层受风和水剪力的作用而传递到建筑物上的静压力及整个冰盖层膨胀产生的静压力。1929年2月在山东省利津县冰坝堵塞河道,造成决口,淹没了利津、沾化两县60余村。

防凌措施有几何

凌汛的防治措施是在认识冰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建国以前的防凌措施比较单一,当出现冰凌堵塞河道,涨水漫滩偎堤时,组织人上堤防守。建国以后,通过观测、研讨凌汛的变化规律。随着各项防凌工程不断增加,防凌措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显著提高,对保证凌汛安全起到很大作用。

50年代,主要采取的防凌措施是在开河期破冰,对可能产生冰坝的窄弯河段开河前破冰或一旦形成冰坝时进行破除。破冰方法有打冰、撒土、船晃(破冰船)、炸药包爆破、炮击、飞机轰炸等。破冰时要根据冰情预报、河道封冻情况,选择破冰时机。还要选择好破冰河段,预测可能形成冰凌卡塞、产生冰坝的河段。对河道较宽,有宽阔滩地而位置又靠上的河段,不采取破冰措施。这种单纯破冰的办法,比较被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60年代以后,总结历年防凌经验,逐渐认识到凌汛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水而不是冰,在开河期控制河道槽蓄水量是防止产生凌峰的有效办法。

其一,利用水库防凌。一是控制河道流量,以减轻下游凌汛威胁;二是水库发电泄流水温提高而影响水库下游一定距离的河道,使其不封冻。

其二,破冰。方法较多,主要有炸药包、破冰船、炮轰、飞机炸和人工打冰等。

其三,分水分凌。把受冰凌阻水而塞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过沿岸涵闸或分水工程,有计划地分泄出去,避免冰水泛滥成灾。黄河下游引黄涵闸70余座,分水分凌有一定的条件。对能够分水分凌的涵闸,要选择有退水出路,事先做好准备,安排好排水渠道。分水应尽量与春灌用水结合起来,达到除害与兴利并举的目的。但是引黄闸孔一般较小,因受河势及冰凌影响,紧急时能否按要求分水,保证率较小。

其四,观测冰情、水文、气象。为了掌握河道冰凌的发展变化,研究其发展趋势,及早采取防凌措施。黄河下游从50年代开始,逐渐建立和健全了防凌观测制度和规范要求。

第五,加强防守。按防大汛要求,于凌汛期前建立健全各级防凌指挥部,组织好各类防凌队伍,准备好防凌工具、料物及照明设备等。凌水偎堤后,奉命上堤防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寻妄寒洲(2022-06-29 10:55:30)回复取消回复

    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

  • 礼忱南简(2022-06-29 07:03:19)回复取消回复

    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 水位增高。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 凌汛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